從9730字的“氣十條”,到15638字的“水十條”,再到13307字的“土十條”,環保部“三大戰役”的大招終于湊齊了。
5月31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度A夏時報》記者多方采訪獲知,這個從2013年5月開始起草,5次征求中央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意見,3次征求各省區市人民政府意見,50次易其稿的文件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
“土十條”提出了10條35款,共231項具體措施,概括來講就是:夯實兩大基礎(摸清家底、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突出兩大重點(農用地分類管理、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推進三大任務(未污染土壤保護、控制污染源、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強化三大保障措施(科技支撐、治理體系建設、目標責任考核)。
其中,提出了諸如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建設用地調查評估制度等措施,將有力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到2020年,預計可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4500億元。
4500億元蛋糕
“土十條”明確提出了“推動治理與修復產業發展”,其中包括:放開服務性監測市場;完善“土壤環境調查-分析測試-風險評估-治理與修復工程設計和施工”的成熟產業鏈;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建設產業化示范基地;規范從業單位和人員管理;發揮“互聯網+”在產業鏈中的作用等。
“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勵相關企業參與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文件如是表述。
此外,“土十條”明確了“誰污染,誰治理”的主體責任,要求各省區市2017年底前都要制定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率先完成),確定了治理與修復的重點(擬開發建設居住、商業、學校、醫療和養老機構等項目的污染地塊)和優先區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份)。
上述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土十條”提出了許多措施,如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建設用地調查評估制度、嚴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環境風險、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研發土壤污染防治專用設備和產品等,這些措施將有力推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調查、評估、治理修復和土壤污染防治咨詢服務、裝備藥劑生產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環保產業規模。
“到2020年,預計可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4500億元。”該人士表示。此外,“土十條”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推行清潔生產等措施,還將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2.7萬億元,可新增就業人口200萬人以上。
產業滯后
據了解,中國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起始于“十五”期間。“十二五”以后,國家設立了“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在其刺激下,從業企業從2010年的十多家增加到近1000家,從業人員從約2000人增加到近1萬人,項目數量累計達到300多項。
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通??煞譃檎{查評估、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設計、工程施工、工程驗收等階段。由于污染物類型、污染程度和修復技術的不同,其成本差異也比較大,農用地治理與修復成本從每畝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污染地塊土壤治理與修復成本則在每立方米幾百元到幾千元之間。
雖然“土十條”的發布對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產業來說是重大利好,但由于目前還存在技術儲備不夠、人員隊伍不足、商業模式不清晰等問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產業要想達到目標中的規模尚需時日。
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曾撰文表示,雖然目前該產業從業單位已達近1000家,但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依然不超過5家。近年來,想進入土壤修復領域的單位有很多,但成功的并不多。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以前不是從事土壤修復的單位能夠真正有效介入本領域。”高勝達說。
此外,企業的認識也普遍存在一些誤區。例如,土壤污染并不會一上來就“治病”,而是先“問診號脈”,先調查評估,然后制定針對性修復方案,再開展修復工作。但是,很多傳統環評和監測單位、設計院、科研院所往往片面地把土壤調查評估理解成為“咨詢業務”,而沒有積極地參與到國家土壤詳查中去。
錢從哪來?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土壤污染與控制研究室主任谷慶寶表示,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需要投入的費用較高,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遵循“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對拒絕治理的污染者進行處罰,同時綜合采用政府撥款、政府補貼、借助市場機制等多種手段籌措資金。
例如,美國規定,責任主體對于土壤治理費用的承擔實行嚴格責任和連帶責任,且責任具有溯及力。而“土十條”第九章規定,中央財政要整合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設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用于土壤環境調查與監測評估、監督管理、治理與修復等工作。
上述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2016年中央財政預算,新增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資金預算數為90多億元,較往年有大幅增加,但與“土十條”提出的任務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需要逐年擴大專項資金規模。
此外,“土十條”還規定,各地應統籌相關財政資金,通過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加大支持,將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測土配方施肥等涉農資金,更多用于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的縣市區;有條件的省區市可對優先保護類耕地面積增加的縣市區予以適當獎勵;統籌安排專項建設基金,支持企業對涉重金屬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技術改造。
資金籌集方面,探索通過發行債券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發揮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引導作用,為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項目提供支持。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6月以來,湖南省已經累計發行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債券67億元。2015年,中國農業銀行也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發行總額為1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用于清潔能源、生物發電、城鎮垃圾及污水處理等領域。
“土十條”還提出,鼓勵符合條件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企業發行股票。目前,滬深兩市還沒有一家專業的土壤修復上市公司。有分析認為,盡快掛牌一家或幾家專業土壤修復公司可能是證監會貫徹落實“土十條”的重點工作之一,正在IPO進程中的唯一一家土壤修復專業公司——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的掛牌或將大幅提速。